2013年2月4日星期一

香港真的威尼斯了

前年到意大利遊玩,包括羅馬、佛羅倫斯和威尼斯,三個地方都各有特色,當中個人最喜歡就是佛羅倫斯,因為這兒有其獨特的人文氣息,街道保持著古風,而且遊人也相對地比其他兩個地方為少。

在三個地方當中,以威尼斯的感覺是較為差一點,這並不是因為地方不美,威尼斯的風光的確是引人入勝,河道道中橫交錯,那種古舊的文化,卻讓人置身於古時一樣。不過當地的過份旅遊化的環境下,卻出現了連遊客也會感到煩厭的感觀。

遊人多數是居住和遊玩都是在威尼斯古城當中,因為方便遊覽,但是當地旅遊的設施根本是不能夠承受到現時每年數以百萬計的外訪旅客。老實說因為全球天氣變化讓威尼斯陸沉可能是還早,但旅客訪當地其實已經讓威尼斯陸沉。

單是消費物價高已經是原兇,吃一碟無味的意粉也要一百元港紙,街上滿是遊客,當地售賣的全是千篇一律的紀念品如人面公仔,走到何地都是賣都一種的貨物,其實已經是單一化,但因為這是銷售給遊客,這便有銷路時,便不怕單一也能夠有客戶群。由於遊人太多,設施不足,城內更城見殘舊。

就是這個城市已經不是屬於居民,而是屬於遊客,這是倒轉了一個城市原本的面貌,遊人原本遊覽一個城市,就是想看這個城市的人民風貌,本土特色,生活、環境。可是卻因為遊人過多的關係,本末倒置。

這個情形,其實在香港已經發生,自由行來港的原意是好,這是因為當年沙士的關係,讓本港經濟再來一次活力,推動旅遊產業的增長,而的確也是有相當的助力,可是這十年的自由行,卻切底地改變了一個城市的生活環境,遊客的數目大幅增長到連本土的設施都可以應付不來,比起威尼斯,香港所面對的更為複雜,由自由行到雙非再到現今人人都相對討厭的水貨客,都是對本港的民生上帶來相當負面的環境影響。

由於設施不足以應付超出能夠承受的外來旅客,對遊客和居民都帶來不便。而且這種旅遊服務基於經濟誘因而成為除了是金融產業另的另一種經濟傾斜,連零售消費服務都變為單一化,產品只著重自由行的需求,迫使租金急速上升。對其他零售產品帶來失衡,一些原有為本土居民服務的產品,都因為不足應付高租金而要退出市場,這已經對本土社會狀態帶來憂慮,甚至已經出現了反抗行為。

政府如何解決這個不只是經濟問題,還是社會民生問題,不能只說包容或者為了社會發展便可以跳過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梁先生時常在大家說自己是推行自由行的功臣的話,那今天你可會是一個始作俑者?今天貴位香港之首時,那應該要解決這問題,而且這個問題不是你時常說「上任遺下的爛攤子」,是你當年的英明決定,那請你好好解決,不要又左閃右避。不要又要到市民如走光復上水,簽名運到搞到世界聞名,你才說話。

半年以來,市民都見得多你的技倆,開始估到你籠野,是真的很難看。

7 則留言:

  1. 其实香港从殖民地时代的一个地区,(里面必须包括基本农业,工业,商业,旅游,金融,行政架构)到现在成为中国国土里面的一个城市(当中可以欠缺一些行业而让周边的城市补充)。至于欠缺什么行业,就要看香港想定位为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15年过去了,还没有定位,而是随着大环境不是改变。这一点比较致命。因为只有定下角色,才能跟着路线图发展,年轻一辈才知道怎么装备自己。

    反观澳门,基本上定位为赌城,等于美国里面的LV,他们不会埋怨没有工/商业,因为一海之隔的香港/珠海,都可以找到。

    回覆刪除
  2. Desertfox,
    謝謝意見。
    香港過往的定位其實是多元的商業城市,由高檔到中低檔都會有,這是因為需要吸納到城市內的不同階層人士,由於香港不同國內城市,遷移的難度較大,不能因為「搵唔到食」便可以到再較低的生活指水的地方生活。

    香港最接近的類型並不是澳門,因為澳門地方小而人少,單一產業是可以支持到(但同樣面對產業與市民空洞化,畢業即去做荷官而少有繼續持續進修是該區常說的問題),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優越,因為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類同的是新加坡,其定位一路以來都和香港接近甚至是學習香港,但現在則是倒轉過來。

    回覆刪除
  3. 1997年前,香港可以跟新加波比,因为大家都是独立地区。
    1997年后,香港就是中国境内的一个特区了。

    以前香港是独立地区,迁移的难度的确大,但今天...
    香港的确是不能由单一产业支撑,但现在也不需要72行都发达蓬勃。
    在纽约出生的人如要进入车工业,都要迁移到Detroit,而不会坐地埋怨纽约为什么不搞车工业。
    当然,美国的城市架构/分工,早就形成,香港却是从15年前开始才开始从独立地区变成大国之一城市,而当中的定位由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
    我觉得,把香港在中国东南所扮演的角色定下来这个过程必定很痛的,无论到最后所定下的角色是什么。除非让香港保留之前的所有行业,但这显然是不符合中国以国家为整体的利益(就算只看广东省也是)。

    回覆刪除
    回覆
    1. Desertfox
      新加坡和香港在現時依然有很接近類同,單是出入境的規條已是仍然沒有變動,也是中港兩地的一道防火牆,對兩地也是一個好處。

      美國居民移到國內城市,都有一定的保障,如社會保障等福利,稅務問題等也有法可依。

      但低技技勞工在香港的出路如何?走到國內找工作?如何有戶藉得到保障?
      舉例一些老人家在國內生活,又因為福利問題的糾纏,有時候都要回香港居住一排。
      這是因為兩地在社保上和制度上有不同的制度建立。

      當然作為一位高技術員工到國內生活,自有更好的出路也不定,甚至有更好的發展潛力,但低技術的,卻會是最難解決。

      香港到這一刻,最大的優勢仍然是自由觀念與實體上的法治,這兩基石造就了不同形式的專業服務。從出版到金融到買奶粉,都是因為這個重要基石,到這一刻,基本上國內任何一個城市和地區甚至整個國家都仍然沒有這項優勢。

      但很可惜這兩項優勢不斷被挑戰和蠶食,不斷的倒退,這就真的是近大陸接軌,到時低技術勞動力亦可以走到大陸生活,因為香港也沒有什麼福利更好了。

      刪除
  4. 說得對,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澳門的出路的確比較狹窄,然而做荷官也不是澳門人的意願,只是受環境影響。亦因此而產生很多問題,例如教育,父母雙方也做荷官或博彩業,須要輪班工作,下一代根本缺乏了父母的管教,問題少年由此而生。有些名校,若父母雙方從事博彩業,錄取機會很低。

    回覆刪除
  5. 威尼斯若走進小巷,也有不那麼觀光化的地方。威尼斯的問題不在觀光化,應該是Gentrification,高地價、高物價下,能入住威尼斯本島的,只剩下高所得人仕。

    同理,香港的問題,自由行、中港融合只是病徵,病根是高地價、高物價,財富兩極分化。但這不完全是回歸後造成的,而是殖民時代已奠定的基本架構,牽涉到政府組織、土地、資源配置.... 許多已內化為"觀念",如要改變,是需要更長時間,甚至休克式療法。

    舉例來說,香港80%的土地為自然郊野,保育之外,可不可以適量開發? 這是可容公眾辯證的課題,但土地掌握在港府手中,而港府向以"商業"治國。在商言商,市區土地、限量供給,當然更有價值。

    但香港,作為一個"先進"城市,是否仍"只需要"商業價值?

    做為一個始終喜歡香港的外地人,我更不想香港變成新加坡。香港有的問題,新加坡一樣有,只是被巧妙包裝,反應該國的單一,缺乏與論力量。別的不說,十年內星國人口暴增為500萬,因為該國獎勵投資移民,竟有百萬餘"新增人口"。高資產移民推高房價、物價,分攤原居民利益,這樣是否公平?

    回覆刪除
    回覆
    1. SANBOISM
      謝謝光臨,也謝謝你的意見。
      同意我們也不能照抄新加坡,因為新加坡的制度當中以自由文化上便難和香港相比。但在經濟結構上,新加坡確有其有遠見之處,當中商工並行便是一個可參照的考慮,商工並行是由於該國有政府的「干預」而被設計出來。而香港基於自由資本主義社會下便得出單一傾斜,但香港所說的自由其實也正如你所說政府也有一定程度的傾斜就是高地價。

      星國人口近年激增,當中來自中國大陸為不少數也讓該國人民感到抗拒,相信這種感觀和香港現時的情況,是雖不中亦不遠。

      至於80%是郊野,其實是一項德政。如果大家可以走到元朗、上水和新界一帶,其實巳經發現不少地已不屬於郊野,就是所謂的棕地。

      當中這些地之大實在可以建大量房屋,而且這些地的破壞程度已經是難以復元到原來的鄉郊地。這些地,絕對是可以有能力解決高房價的問題。

      刪除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