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日星期六

「女朋友。男朋友」有如今天的香港

看這戲的因由,是因為這戲的包裝,是以台灣八十年代解禁的時代為背景,這種背景是對台灣人來說民主運動的萌芽期,是重要的歷史印記,因此便想看看這導演能否拍出這個政治與愛情故事的混合體的成功處。

但當我眼光進入戲內的故事時,我卻想著剛剛給了物資的一班學民思潮的學生,然後看著戲中的畫面,不禁眼泛了淚光。

為何這戲的故事是在八十年代的台灣,戲中的情節卻有如今天二十一世紀的香港呢?看蓿時,真的很無奈。

故事是開始是2012年夏,然後是回想台灣的八十年代才正式故事的開端。八十年代台灣仍然並未真正的解禁,學校有官員作為管治學生紀律的責任,學生所學習的都是絕對服從當時黨(國民黨)的思想指導。因此自由、民主是敏感議題。但是戲中的學生包括三位主角,卻不怕強權,挑戰當時的制度及其一歪理,這是因為學生需要真正的自由自主獨立的思想。戲中的一段是原是印制符合黨的指導書刊(國民教育?),但學生偷龍轉鳳寫了其他東西。因為是要反對這種無理制度。

及後故事再過到1990年代,三位年學生進入了年青人的年代,成為大學生,正式參與社運。這也是台灣真正嘗試走向民主路的開端路線圖。他們各有所想所思,最後各散東西。

到了1997年,三人都長大成人,成為了真正立於社會的「成人」,但卻失了昔日的勇氣,其中一位更趨炎附勢。

故事大綱和大橋是以政治故事來包裝的,但真正核心故事其實是一套愛情片。以戲論戲,這並不突出,導演並不能夠拍到當時社會的意識,也並不拍到三人的愛情關係。最佳的妙筆只是回到現代時的一個代父親角色照顧一對朋友的孖女長大成人,而這孖女卻有他們三人的影子。

這戲故事其實是理應是給台灣人的一個回憶故事,但如此巧合地這故事人物有如今天所看到的香港社會。

三人在中學時代中對社會公義和自由民主的一種執著,也是當時每人的心理,這刻巧合地反影著今天學民思潮學生的所做一切。都同樣是尋求真正的需要有的社會,而不是來自特定規定由「黨」去主政的社會。

可昔的是他們成長了卻失了從前的真情真義,為了利益賣了自我。這些不就是我們面對的成人社會以及既得利益集團所做的事嗎?

今天9月1日,在我們習慣上,這是開學日,是一個新的學年,但這學年卻是面對最難學習的學年,因為我們要學習的有違常理,指鹿為馬的學習環境和生存於失了自主的社會。

這個學年是時候說不,這個學年不只是學生們,還有走進社會大學的成人們,今天不向強權說不,最後連你能說出口的一話都沒有權,那時情不要後悔當年的啞口,因為這是自作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