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9日星期四

看「春嬌與志明」學習處理中港矛盾

在2010年上映的「志明與春嬌」是一套港產爆冷電影,上畫前沒有人說這戲,但上畫後口碑極好,最後更奪得香港電影像金像獎最佳編劇。的確這戲的故事是值得一讚,而且是很有本土味道,而且那種散發著香港情懷而不是像「歲月神偷」那種渲染賣弄成份存在,多了一種真實感。

過了兩年,時間飛逝,新特首也選埋,連導演原來也上了北京生活兩年,也拍了這戲「春嬌與志明」以北京生活的香港人,以港人眼光如何融合於國內的形式文化。

論新鮮,這戲已經不及了上一集的創意,不過但仍然保持故事上的輕鬆有趣,作為一套小品電影,是很不錯。而且這種喜劇感,也可以作為一種自周星馳後港式新文化的一種新現像。因為周星馳後,香港不見任何新形態的喜劇故事,由葛文輝,張偉健到鄭中基都逃不出周的意識。連舞台劇喜劇之神如詹瑞文、張達明等到拍電影時都只是胡鬧兒戲的硬笑話。所以導演彭浩翔的喜劇故事,是挺成功以及有市場。

彭的喜劇是帶著諷刺、幽默和黑色的味道,近似馮小剛的類型,分別是馮是國內式,彭仍然是很港產。

故事是跟著上一集的路線走下去,男女主角因了解而分手,兩人不同時間也不約而同到北京工作,到北京工作的人俗稱北漂,意為到北京漂流,這種描述也浪漫化起來。余文樂是屬於古惑靚仔一類,是典型的港式年輕族群外觀,而女則是楊千嬅的中女觀,是帶著一種理智但仍會敵不過老感的外剛內弱的港式女性。

兩人分別都在北京各自遇到新的戀人,男的更是在北京成為「食家」,無可否認男性到了北方,或者過了羅湖,食家的形態是可以完全展現出來,只是你吃上等、中等還是下等,但你總有得吃。以余文樂的級數,自然可以中上等以上罷,因此故事也說他很吃得開,北京女友也是有前有後有強力事業線的空姐楊冪。試幻想的港男到了這兒,怎能抗拒呢?

而楊千嬅基於香港女性的外觀硬朗形態便輸了給人家,但故事也會給了一個另一位男士予她作為新情人,但是導演也特意指這男角在年齡也較大,甚至是離婚男性,間接地指出楊在市場上的議價較低,但並不是沒有需求,只是定位有所轉變。

故事有不少喜劇位,特別是對白,並不是過往表情誇張的喜劇,因為這是時裝寫實故事,所以不會胡鬧去帶出喜劇效果,而是提供一種「下」「咁都得」的日常意想不到的小故事。其中最讓女士們有強力幻想便是Brenda遇到黃曉明未婚夫,雖然是帶點硬笑話,但是卻營造到那份女士們幻想期望的幽默。

男女重遇後便再次燃起感情,兩人的拖拉也使成為四角關係,最後故事是老土地走回一起。

故事背景是在北京,但文化卻是香港,這種形態,其實是反映著現今中港的相處關係,那就是互相依存,雖然沒有分彼此,但是在一定的底線時,原來還有分別。故事最終兩港男和港女都在北京在一起,或多或少都是意味著兩人在思想和文化上仍然帶著情感和文化,兩人還是走不開。意即港式就是港式。

但這戲並沒有強調港式的優越性,而是實在地拍港人在內地的地道生活,假若則經到過北京玩或者生活一陣子,便可以看到一些體驗,到工體玩,在鹿港小鎮吃東西有如去中環翠華,但個人認為鹿港的「養眼品質」更佳。

這裡要承認彭浩翔是成功地把合拍片的融合過程呈現於電影當中。過往合拍片以香港演員演出為賣點,但故事日漸遷就內地市場,最無聊如近年的家有喜事系到的合拍電影,以賣昔日品牌但充斥著國內橋段來迎合國內口味,這便失了合拍片的原意。

彭這次既成功拍到一套既可以符合國內國情電影,如場景、故事人物心態、及文化,但是卻仍然保持強烈的香港意識,其實這種才是兩地觀眾真正想看到的電影。因為國內觀眾才感到這是外來的文化,有新鮮感,而另一方面港人亦同以同樣知道當地感覺。如此同時,兩地的親切亦使到觀眾的投入,如戲中的相親、到後海划艇便是很地道和親切予國內觀眾。港式的抵死對白及一些粗口也讓觀眾有共鳴。這便是導演懂得利用兩地的文化和生活差異來融合在一起。

如果中港矛盾能如導演的手法來解開的話,那就易辦事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