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8日星期一

徐克的立場

電影金像獎昨晚落幕,由國內商頭電影公司華誼兄弟投資的狄仁傑之通天帝國成為大贏家,拿了六個獎,當中最重要的大獎是徐克得了最佳導演。其餘五個主要是技術獎項。

徐克是香港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人物,在眾多本港的導演中,他是較喜歡用科技的導演。當年「蜀山」絕對是劃時代的科技武俠電影。那時候外國是星球大戰興起的年代,香港也是亞洲電影的中樞,在開發題材和資金都有較佳的優勢,所以有能力拍攝「新蜀山劍俠」那類型的電影,當時正值中英談判亦代,也是當時社會不穩定的年代,而徐克利用商業原素題材去解構一些政治意味的電影,在當時是一個很特別的電影,比起當時的導演,的確是走前了很多步。

而且他是最常政治暗喻投射於電影中的香港導演。這和香港其他導演很不一樣,因為本港導演主要是商業導演,題材能否賣錢才是重點時,他卻加上一些「訊息」,算是異數,而且他也是有能夠做到的一位。

他的巔峰時期是八十年代後期到九十年代初,當中黃飛鴻和倩女幽魂是他的力作,而黃飛鴻的徐克系列更重新把傳統老土的武俠人士的模式重新演繹出來,然後半虛構式的歷史人物打造,及後的武打傳奇其實都走不出這個框框,即使到現在所拍的「葉問」、「陳真」、「霍元甲」等等,其實是只是「黃飛鴻」的另一個伸延(甚至個人而言並不覺得是進化版)。而他更捧紅了李連杰和王祖賢。

不過黃飛鴻後,他所拍的電影便開始走下坡,當中最大的問題是故事混亂和內容過於豐當,使劇情變得亂章而失去了重點,而且更大的弊病是結尾,也是當今所有港產電影當中仍然不能改掉的陋習。

後來七俠曾經以為是重新有徐克回歸之作,可惜仍然是事與願違,直到狄仁傑只能夠很勉強是走到以往較正常的水準,可是論時代的變遷和技術上的改革,其實他的導演技巧,仍然是倒退,或者是沒有太大的進步,這是他在電影創意的枯竭的問題。

其實狄仁傑故事,同樣地是涉及到一些政治議題,不過這個隱喻再不是以往的題材所對當權派的一種不信任,反而狄仁傑的政治意味是代表著歸邊的心態,而且更甚的是為當權者找一個合理借口來替一種不公平的制度說項。

同樣是徐克作品,同樣是俱有政治意味的手法,但立場已經不同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